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聚焦 > 兴安岭下,一座被艺术“唤醒”的村庄

兴安岭下,一座被艺术“唤醒”的村庄

时间:2023-11-22 16:41:53

作者:

人气:

来源:新华网

标签: 一座 村庄 艺术 兴安岭 

导读: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 11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兴安岭下,一座被艺术“唤醒”的村庄——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西口村,在文化和旅游部帮扶下找到乡村发展的“金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 11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兴安岭下,一座被艺术“唤醒”的村庄——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西口村,在文化和旅游部帮扶下找到乡村发展的“金钥匙”》的报道。

  “这些装土豆的筐子、放水果的盘子,怎么能算艺术品呢?”48岁的西口村村民董丽梅,从16岁起就跟着奶奶学柳编技艺。在她眼中,柳编的盆、筐、篮,是装东西的日用品,是可以卖钱的旅游纪念品,怎么都和艺术沾不上边。

  因为乡村艺术季的到来,不仅祖传的柳编手艺和艺术沾了边,董丽梅也与艺术有了一段奇妙的邂逅。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位于大兴安岭南麓,是一个被森林和草原环抱的小村。

  和董丽梅一样,这里的村民曾经觉得艺术离自己很远。而如今,谈起艺术,西口村里人人都能聊上几句:“欢迎到我家看展”“乡村艺术沙龙在我家”“咱村都是艺术家”。

  变化的发生,开始于多年前文化和旅游部对西口村的帮扶。彩绘上墙、雕塑进村,艺术和村民的生活融为一体,和传统的非遗技艺融为一体,也和村里的产业发展融为一体。被艺术“唤醒”的村民们发现,生活处处是艺术,艺术也为他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

  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西口村(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志鹏摄

“咱村都是艺术家”

  主创艺术家:王之纲、岳嵩。共创村民:董丽梅、侯长有、张金花……

  在西口村外的山坡上,立着一件名为《暖》的装置艺术作品,将传统柳编技艺和现代光影艺术相结合,塑造出一家人环抱的温暖情景。几位西口村村民的名字也被写在了作品介绍中,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王之纲、工艺美术系副教授岳嵩等艺术家一道,成为《暖》的共同创作者。

  9月2日,“西口村艺会·2023阿尔山乡村艺术季”在西口村开幕,这次活动为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也是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计划的首个示范实践项目。

  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10所艺术院校及设计机构的25个艺术家团队、近300名师生携手村民与手艺人,经过一年的筹备和40余天的在地创作,在西口村完成20件公共艺术景观作品、7个院落艺术化改造、1间乡村艺术馆建筑改造,让西口村走进“艺术圈”,让村民沾染“文艺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2023阿尔山乡村艺术季总策展人马赛说:“清华美院始终秉持‘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的理念,我们在这里创作与自然相融合的艺术作品,扎根乡野大地,运用本土的材料,由师生和村民一起进行在地的艺术共创,挖掘乡村独有的自然人文基因并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从7月13日忙到8月13日,我们柳编工坊的14个人全上阵,在清华美院老师们的指导下制作。”董丽梅介绍,“我们习惯了照着固定样式来编,但老师们的想法像天上的云彩,一会在这,一会在那。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的创造力也提升了不少。”

  除了《暖》,董丽梅还参与了《连年有鱼》《升》这两件柳编艺术作品的制作,现在也算是村里小有名气的艺术家。“不光是我,咱村都是艺术家了。”她自豪地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连年有鱼》主创艺术家林乐成说:“在创作过程中,我发现我们会的,村民也会,甚至动起手比我们还熟练,还有感觉!我们常说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善于劳作的村民们无师自通。勤劳生智慧,民间有高手。”

  西口村外的山林间,有一片五彩的木桩,像梯级,像浪涌,像一朵悄然绽放在大地上的花。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孔繁迪和西口村村民共创的艺术作品《层林叠浪》。

  孔繁迪初到西口村时,在乡间漫步常能看见堆在院里的柴火棒子,这种“堆叠的秩序感”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开始搜集村民家的木材,在森林的空地里寻找合适的地形,用恰当的造型和颜色将这些木材“放回森林中”。

  “参与共创的村民大多是夫妻档。听他们说,之前会有情侣到那个山坡上谈情说爱,我想着色彩正好给那里增添情趣。没想到在协助我完成作品的村民中,真的有年轻男女因此相遇并相恋了。”孔繁迪说。

  创作期间,林间久违地响起了劳动的欢声笑语,曾经的林场工人们拿起了尺子、锯子和刷子,将收集到的木材锯成大小不等的尺寸,并涂上五颜六色的环保涂料。有村民大哥和孔繁迪开玩笑说,白天锯木头和打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过于深刻,晚上做梦仍在不停地“一锤一锤结实地往上打”。

  与大地共处而产生灵感、与村民共创而臻于完善、与自然共呼吸而被赋予意义,重重叠叠的关系组合成为《层林叠浪》的底色。“作品呈现的缤纷色彩,隐喻着我们五彩纷呈的生活。”孔繁迪说,“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样的生活是大自然给我们的。”

  艺术敲开了乡野的窗。废弃的老村部被改造成看山艺术馆,正在展出的“西口十年摄影展”浓缩了西口村的美丽蜕变。老房子和庭院变成艺术展馆和沙龙,陶瓷、木版画、油画等艺术品都走进了村民家。

  西口村的大喜旅店,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营业,是村里最早的旅店之一。过了三十多年,旅店还保留着老样子,只有四间客房,两间带炕、两间是床。今年夏天,旅店发生了大变化,临街的房间被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设计成“唠嗑画廊”,里面摆放着学生们设计创作的作品。传统的老式旅店,变成了可以歇息、聊天、看风景的艺术画廊,游客们一边喝着茶,一边和退休的赵大喜夫妇唠着过去的故事。

找到乡村发展的“金钥匙”

  西口村处在农林牧三区交界处,全年无霜期仅有90天,最低温度达零下40摄氏度。受气候、交通等条件制约,西口村一度是阿尔山市贫困群体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村里常住人口641户,曾经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95户,接近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文化和旅游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帮扶下,西口村退出贫困村行列,走上了乡村振兴发展之路。然而受气候等条件制约,西口村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局限。

  乡村振兴的路往何方走?文化旅游为西口村打开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

  西口村党支部书记包勇介绍,西口村过去是老国有林区,全面停伐后失去了支柱产业。后来村民种过一阵土豆,但因气候偏冷,一直难以形成规模。作物成熟慢,村民生活节奏也慢,仿佛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

  “慢种慢养慢生活”是西口村的特色,也成为村里发展旅游的理念。西口村利用“文旅+”和“数字+”赋能乡村发展,构建起旅游基础完善体系、农畜示范提升体系、旅游质量优化体系,持续发展乡村旅游,逐步建设成为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示范村,2023年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如今再谈起艺术,董丽梅也有了不少话说,“生活就是艺术,每个村民都可以是生活的艺术家。艺术不仅是用来看的,还能拉动经济创收,村里现在成为艺术村,我们发展旅游更有信心了。”

  2023阿尔山乡村艺术季执行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的温博谈到,乡村振兴离不开对本土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美院师生通过艺术设计的专业力量,引导当地村民借助柳编这项非遗技艺发展特色产业。这不仅可以保护传承手工技艺,而且对当地村民实现居家就业、共同致富都有重要的带动作用。这些在地艺术作品也将成为西口村新的文化标签,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森林之子》在哪里?”“看山艺术馆怎么走?”周末的西口村,不时有开车前来的游客,进村参观各类艺术作品。游客驻足在村民家的院墙外,看着五彩斑斓的墙绘,用相机记录下蓝天碧草、牛羊成群、炊烟袅袅的图景。

  文化和旅游部派驻西口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黄玉洋说,2021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协调下,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组织11个团队200余名师生,在西口村完成了2200平方米的墙绘和190余幅自然、人文风光写生作品。

  “墙上不仅开出了‘花’,还为村里带来了收入和人气。”黄玉洋说。2022年,西口村在网络平台发售数字藏品2022份,每份99元,购买的用户获得村委会授予的“数字村民”荣誉称号,在西口村能享受各种优惠活动。一年多来,已有400多名“数字村民”到西口村旅行。

  自然纬度让这里的夏日短暂,但艺术的温度却将夏日缓缓拉长。村民和艺术家,共同装点出西口村最美的风景。2021年,到西口村旅游的只有3000多人次,2022年增长到1.3万人次。今年暑假,西口村的游客达到1.9万人次。发展旅游业,延长产业链,西口村的发展找到了“金钥匙”。

美丽村庄催生美丽经济

  西口村里,几十面墙壁满是各色墙绘,扮靓了灰顶白墙的房屋,“灰头土脸”的老房子一下“活”了起来,极大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

  阿尔山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邢波多次到西口村调研,他发现不少村民开始自发打扫门前院外的卫生。“随着村里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干净,很多村民也产生了维护村容村貌的想法,不仅打扫自家院里头,看到院外有垃圾也会主动清理。”

  在西口村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们希望,为西口村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村民和游客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感受西口村的自然之美和多民族的和谐共处,体验艺术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美育的力量也悄然渗透其中。

  “艺术进入乡村,肯定会成为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陆亚军说,“艺术能够振奋人心,有的人干活累了、生活累了,看到这些艺术品,会兴奋地再做一些事情,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艺术不仅为村子带来一场光影盛宴,使乡村环境更美丽,也催生出了“美丽经济”。艺术家们从乡村文化中挖掘出有历史底蕴、广泛流传的文化资源,以此为基础对接产业发展、品牌培育等需要,实践出一条“民俗、民宿、民居多元并举,生产、生态、生活有机融合,共治、共享、共富相得益彰”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黄玉洋说,为了满足游客的新奇感,西口村不断丰富旅游供给,打造出旅游打卡地“西口十八景”、农村特色美食“西口十八碗”、山林土特产品“西口十八款”,让游客既玩得好,又吃得好,“连他们离开时后备箱装些什么,也考虑齐全了”。

  “现代乡村振兴,正需要乘着这股来自乡野的力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帅云海表示,“艺术家团队在大地艺术和乡村文旅产业结合发展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通过调研发现并整合乡村已有的资源,是在创作之初不容忽视的环节。而艺术家团队包容开放的视角能够带来新鲜的观察,在想象力的催化下生根发芽,诞生新颖又贴近实际的表现形式。在‘乡村振兴+美育+文旅’的语境下,青年艺术家可以成为带领村民或社区乘风破浪的弄潮儿。”

  村民苏丽红于2020年回到西口村开了家小饭馆,过去几年生意一直不好,还欠了债。今年9月,虽然已进入旅游季的末尾,苏丽红却还里里外外忙个不停。

  “清华美院的孟超老师团队晚上就要走了,我要给他们包顿饺子吃。”苏丽红高兴地说,今年夏天生意太好了,来村里搞艺术创作的美院师生常在店里吃饭,游客也多了起来。“忙了一个夏天,把之前的欠账都给平了。”

  “没有了外债,以后发展更是有劲头了。”苏丽红指着饭馆的后院说,院里还有好大一片空地,准备明后年攒点钱,建民宿。

  村民刘涛说,这几年乡亲们的笨鸡、笨鹅、鸡蛋、豆包根本不愁卖,尤其是黄花菜、木耳、榛蘑等“山货”,“采多少游客就买多少”。董丽梅除了经营柳编工坊,也向外地售卖“山货”,“一天能发三百多个快递,我们村的‘土味’飞出了大山”。

  随着旅游、养殖、农副产品销售等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村民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据统计,西口村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21年的22657.96元增长到2022年的40681.90元,集体经济从2021年的24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78万元。

  “村里的发展离不开每位村民的发展。村里正在通过‘雁阵计划’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培养头雁、孵化雏雁、凝聚归雁,调动起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普通村民等不同群体的发展积极性。”黄玉洋自信满满地说,“每名村民都越来越好,村子一定也会越来越好。”

艺术为乡村振兴带来了什么

专访阿尔山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邢波

  记者:为什么要在西口村办一届乡村艺术季?

  邢波:阿尔山市是文化和旅游部帮扶地区,明水河镇西口村是文旅部的帮扶村。如何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动阿尔山市乃至兴安盟乡村振兴,西口村应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挂职到市里工作以来,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我发现与其他乡村相比,西口村有两个优势,一是区位优势,虽然是距阿尔山市区最远的村子,但处于游客进入阿尔山的南大门,位于黄金十字中央,通道优势明显;二是自然风光,作为移民村,从文化特色、村容村貌来看西口村并不突出,但位于农林牧三区节点,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因此我们借鉴国际国内成熟经验,通过举办艺术季,邀请艺术家创作具有网红属性的大地艺术作品,希望吸引游客观光打卡、休闲度假,并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记者:此次乡村艺术季能为西口村带来什么变化?

  邢波:一是统一了思想。打造艺术村是目标,但如何打造、如何与旅游结合,存在很多不同意见。当我提出举办艺术季设想时,镇村干部、村民都理解不了。我们邀请清华美院的老师向各级领导、基层干部介绍国际国内经验,召开村民大会介绍作品方案,邀请镇村主要领导去浮梁实地观摩。艺术作品创作完成,游客来到村里,村民们才真正感受到这条路走对了。

  二是初步形成核心旅游产品。我们邀请了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等10所院校和设计机构,创作了十多件艺术作品,对7个院落进行艺术化改造,特别是董书兵教授继著名作品《大地之子》之后,在西口创作了《森林之子》,西口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村。

  三是完善了游客服务设施。为配合艺术季举办,我们建成了新的游客服务中心、重新绘制游览地图、完善游客道路、重新布置旅游厕所。目前我们正在对村民进行培训,为游客提供活泼生动、更接地气的讲解服务。

  记者:举办艺术季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请问您对此有何经验和感受?

  邢波:有四条经验与大家分享。一是坚持村民主体。在筹备工作中我们尊重农民意愿,通过耐心宣传讲解,让大家真正了解此项工作的意义。我们提倡艺术家与村民们共同创作,利用当地材料,发掘在地文化,在每个作品信息牌中除了艺术家信息外,还有参与创作的当地村民的信息。

  二是坚持主客共享。我们通过艺术方式统一规划、建设、改造旅游服务设施,比如将废弃的老村部改造为具有浓烈艺术气息的乡村美术馆,并举办老照片摄影展,既让村民找回往日回忆,也满足游客参观需求。通过共享共用,促进村民与游客的交流融合。

  三是坚持文化为根。此次各院校师生和艺术家系统性挖掘并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创作了《连年有鱼》《暖》《升》等融合当地非遗特色的艺术作品,突出了当地文化特色。

  四是坚持生态优先。我们以艺术作品为路标,吸引游客参观游览西口农牧林特色自然风光,真正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此外,艺术季吸引游客来到村里,村民们自发打扫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种植鲜花,让人居环境更好、更美、更清洁。

  记者:西口村发展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

  邢波:西口村作为全国乡村旅游的重点村,首先它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这次艺术季活动给我们的启发是,当地政府和艺术家要因地制宜地去合理布局,让村里的自然资源和艺术资源形成“借势”,产生“1+1>2”的效果。这次的活动中,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10所艺术院校的相助,他们通过40多天的驻地创作完成了一系列的艺术作品。艺术季带来的游客既能够欣赏艺术美,也能够欣赏自然美。比如这次艺术季上的雕塑作品《森林之子》就起到了这样的效果,在林区创作的这个“大娃娃”很快就传出了名声,周边的游客都慕名而来,同时他们又被山坡上的风景所震撼。我觉得,一定要从当地角度出发,要真正地去发掘本地特点,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记者:艺术能为乡村发展带来什么?

  邢波:以艺术的方式带动乡村发展,是目前乡村振兴中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艺术能够很快抓住人们的眼球,特别是一些“网红”艺术品通过各种媒体传播,让游客看到西口村这样的小村子。

  当然,这个模式还得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并不是所有的村子都适合去做艺术季。艺术季之后如何有效地借助流量盘活当地产业,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比如说,游客来西口村看艺术品,顺便品尝一下村里的美食,晚上在村里的民宿住一住,走的时候带些蘑菇、韭菜花。拉动消费,村子也会有更充裕的资金进行其他方面的建设与提升。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只是一个开端,关键在于后边其他产业的衔接。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果对您有帮助,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
相关阅读
  • 民政部决定遴选第三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

    民政部决定遴选第三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

    通知对报名参选的平台及其运营主体提出六项具体要求,主要包括:(一)平台及其运营主体在互联网行业、慈善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或一定代表性。(二)平台运营主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信用中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信息系统中无严重违法失信记录,未因违反慈善法被责令停止活动或受到行政处罚。平台运营主体是社会组织的,该社会组织近3..
  • 龙宇翔出席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开幕式

    龙宇翔出席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开幕式

    启动仪式第十四届茶博会以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增强海峡两岸的友好往来为主旨,打造“永不落幕茶博会体验活动”为核心,推进海峡两岸交流为重点,运用互联网思维,突破传统营销模式,依托百度技术、链接和生态能力极力打造永不落幕茶博会“云上茶博会”,推出“请到武夷来吃茶”茶旅融合体验系列活动,促进茶旅互动融合发展,实..
网友评论
本类排行
相关标签
本类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Sitemap | CNZZ

中国公益文化网 Copyright@ 2020-2030 http://www.chinacce.net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