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明代衍圣公服饰展孔子故里开展 部分服饰首次对外亮相

明代衍圣公服饰展孔子故里开展 部分服饰首次对外亮相

时间:2022-01-01 16:01:39

作者:叶攀

人气: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标签: 孔子 研究 服饰 参与 博物馆 

导读:“齐明盛服——明代衍圣公服饰展”开展。 孔子博物馆供图   山东曲阜1月1日电(记者 赵晓)“齐明盛服——明代衍圣公服饰展”1月1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开展,该展集结23件孔子博物馆所藏衍圣公家族服饰,并辅以明代衍圣公衣冠画像、孔府档案、碑刻拓片等相关资料。其中,6件修复完成的明代服饰

明代衍圣公服饰展孔子故里开展部分服饰首次对外亮相

    “齐明盛服——明代衍圣公服饰展”开展。 孔子博物馆供图

  山东曲阜1月1日电(记者 赵晓)“齐明盛服——明代衍圣公服饰展”1月1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开展,该展集结23件孔子博物馆所藏衍圣公家族服饰,并辅以明代衍圣公衣冠画像、孔府档案、碑刻拓片等相关资料。其中,6件修复完成的明代服饰首次对外亮相。

  记者当天在孔子博物馆看到,现场展出的服饰按照礼仪场合可分为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忠静冠服、吉服、素服和日常家居穿着的便服。每一个类别,都依据穿着场合的不同,被赋予特定的政治与礼仪内涵。6件修复完成的明代服饰,为衍圣公的朝服、祭服、吉服、素服以及衍圣公夫人吉服、常服。

现场展出的服饰按照礼仪场合可分为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忠静冠服等。 孔子博物馆供图

现场展出的服饰按照礼仪场合可分为朝服、祭服、公服、常服、忠静冠服等。 孔子博物馆供图

  据孔子博物馆孔府服饰研究中心主任徐冉介绍,传世服饰在信息留存方面优于出土服饰,但是由于材质原因,服饰类文物相对来说较脆弱、易老化,加之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温湿度变化、光照以及有害气体的影响,部分服饰文物历经几百年的时光,出现了纤维断裂、糟朽的情况。“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开展了保护修复项目,对产生‘病害’的文物采取相应的保护修复措施。”

  徐冉说,明代衍圣公服饰因衍圣公的特殊地位而留传至今,是明代帝王尊孔崇儒的体现,也是诠释明代礼制的最佳依据。传世明代衍圣公服饰以其色彩之原真性、纹饰之完整性、结构之稳定性等特点优于出土明代服饰,同时因保存完好、类别完整、传承有序、配服完备等成为研究明代和历代服饰体系的珍贵一手实物资料。

  “此次展览既是对明代衍圣公服饰藏品研究、保护、修复工作的一次展示,也是恢复和再现文物历史价值,使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重焕活力的呈现和践行。”徐冉表示,孔子博物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推出“齐明盛服——明代衍圣公服饰展”并集结图录出版,旨在深入解读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使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重焕活力,引导大众欣赏服饰之美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该展共集结23件孔子博物馆所藏衍圣公家族服饰。 孔子博物馆供图

该展共集结23件孔子博物馆所藏衍圣公家族服饰。 孔子博物馆供图

  为提高游客参与度,本次展览为众多同袍提供试穿体验,精心设计明代衍圣公书房场景区,并提供明代服饰复原款、改良款以及原创款多件以供游客试穿,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同时推出“衣冠载道”社教项目,使观众在动手制作明代服装小样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明代服装的结构、纹饰及礼制内涵。

  据了解,“衍圣公”这一称号是中国古代王朝对孔子嫡裔的优待封爵,自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祀孔子之后,孔子地位不断提高,孔氏后裔也不断得到荣封赐爵,封号随朝代不同有所变化。“衍圣公”封号前后历时880年,传承三十二代,计有四十二人袭封。(完)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果对您有帮助,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
相关阅读
  • 布达拉宫文物保护收获气象支持

    布达拉宫文物保护收获气象支持

    拉萨1月23日电 (记者 赵朗)22日,布达拉宫管理处与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在拉萨签订《关于进一步提升布达拉宫保存文物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合作协议》。  协议提出,双方合作将开展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古建筑群雷电监测和雷电灾害的调查、评估、预警、防护合作研究,以及雷电灾害防灾减灾探索性实践工作,还将开展布达拉宫古建..
  • 上海木偶剧团新馆升级回归 申城再添海派文化“打卡地”

    上海木偶剧团新馆升级回归 申城再添海派文化“打卡地”

    上海1月23日电 (王笈)历经500多天的剧场修缮工作后,上海木偶剧团新馆23日正式回归沪上南京西路仙乐斯广场,同此间观众共同见证了海派木偶戏的“华丽转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上海木偶剧团 供图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19世纪上海开埠后,深受海派文化滋养的海派木偶戏逐..
网友评论
本类排行
相关标签
本类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Sitemap | CNZZ

中国公益文化网 Copyright@ 2020-2030 http://www.chinacce.net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