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千年农桑壁画揭秘河西粮仓 升级古法育农特产“闯世界”

千年农桑壁画揭秘河西粮仓 升级古法育农特产“闯世界”

时间:2022-01-05 14:06:12

作者:刘欢

人气: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标签: 农耕 嘉峪关 壁画 农业 敦煌 

导读:图为莫高窟第23窟《雨中耕作图》。(资料图) 敦煌研究院供图   兰州1月5日电(记者 丁思)连日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拍摄的5集纪录片《农耕春秋——画说农桑》正在网络持续播放,再现了敦煌壁画和魏晋墓画像砖中的中国古代农耕智慧。这些在壁画上绵延千年的农耕画卷,揭示了甘

千年农桑壁画揭秘河西粮仓升级古法育农特产“闯世界”

    图为莫高窟第23窟《雨中耕作图》。(资料图) 敦煌研究院供图

  兰州1月5日电(记者 丁思)连日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拍摄的5集纪录片《农耕春秋——画说农桑》正在网络持续播放,再现了敦煌壁画和魏晋墓画像砖中的中国古代农耕智慧。这些在壁画上绵延千年的农耕画卷,揭示了甘肃河西走廊成为昔日粮仓的农业秘密,更成为当下甘肃农产品“闯世界”的底气。

  敦煌莫高窟第23窟《雨中耕作图》、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6号墓中的《牛耕图》、张掖高台魏晋墓出土的《引水灌溉图》……该纪录片第五集《壁上华彩》,集中展示敦煌壁画和魏晋墓画像砖中的农牧业生产场景。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也是当时天下少有的繁荣富庶之地。

  “在外界印象中,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不适合农作物种植,但实际上从古至今,河西地区是主要产粮地之一。”5日,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博物馆馆长寇克红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介绍说,高台魏晋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砖,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农耕状况。

图为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馆藏文物魏晋墓彩绘画像砖中丰富多彩的古代农牧业生产活动。(资料图) 丁思 摄

图为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馆藏文物魏晋墓彩绘画像砖中丰富多彩的古代农牧业生产活动。(资料图) 丁思 摄

  寇克红说,该纪录片利用形象、直观的图画方式,还原了古代中国人靠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在与自然磨合中,找到了最适宜的农耕方式;更见证了中国农耕技术从过去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如今的机械化、现代化,一步步向前发展的步伐,尤其值得从没有接触过农耕活动的学生们来观看。

  该影片还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古代农牧业生产和民众生活的画面,展现了现代敦煌传统农业和新型特色农业——葡萄园、李广杏等;再现了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广袤的草原上,哈萨克牧民马群转场的生动场面,以及甘肃河西走廊现代的农业农村风貌。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保护研究所接待部负责人卢晓玲,是该纪录片的追剧者之一。在她看来,壁画中所描绘的犁地、耙地、耱地、秋收、扬场等农业生产画面,在没有摄影资料的年代,这些形象生动的壁画给当代农业科学研究和艺术再创造提供了详实资料,像一面镜子记录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变迁。魏晋墓出土的画像砖,可以说是魏晋时期社会生活的“微缩景观”。

  “随着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诸多壁画上所描画的农业工具不再使用,被收藏进了博物馆,它们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记录和展示,更启迪我们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经济。”卢晓玲说,要延续古代农业智慧,因地制宜赓续和传承。

  甘肃是中国农业文化起源地之一,农耕文化底蕴深厚、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交往历史悠久、通道枢纽功能明显、高寒干旱气候条件的土地资源丰富,成为如今当地官方着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殷实“家底”。

  近年来,持续拓展国际市场的甘肃农产品,成为该省外贸出口中的“一匹黑马”。农民企业家崔发年,现在是张掖古城中最大的蔬菜生产经销商,在他和当地农民的共同努力下,当年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洋葱和土豆,如今又从张掖出发,经由中欧班列销往欧洲各国。

  “现代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是智慧农业升级的表现,更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创意表达,打造有灵魂的农业发展。”卢晓玲还说,壁画上所描绘的古法酿醋酿酒、烤肉等场景,如今已成为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产业得到再次挖掘和创新传承,有效带动周边农民增加经济收入,接续新时代农业文明。(完)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果对您有帮助,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
相关阅读
  • 布达拉宫文物保护收获气象支持

    布达拉宫文物保护收获气象支持

    拉萨1月23日电 (记者 赵朗)22日,布达拉宫管理处与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在拉萨签订《关于进一步提升布达拉宫保存文物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合作协议》。  协议提出,双方合作将开展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古建筑群雷电监测和雷电灾害的调查、评估、预警、防护合作研究,以及雷电灾害防灾减灾探索性实践工作,还将开展布达拉宫古建..
  • 上海木偶剧团新馆升级回归 申城再添海派文化“打卡地”

    上海木偶剧团新馆升级回归 申城再添海派文化“打卡地”

    上海1月23日电 (王笈)历经500多天的剧场修缮工作后,上海木偶剧团新馆23日正式回归沪上南京西路仙乐斯广场,同此间观众共同见证了海派木偶戏的“华丽转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上海木偶剧团 供图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19世纪上海开埠后,深受海派文化滋养的海派木偶戏逐..
网友评论
本类排行
相关标签
本类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Sitemap | CNZZ

中国公益文化网 Copyright@ 2020-2030 http://www.chinacce.net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