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丝绸文化,时尚中绽放魅力

丝绸文化,时尚中绽放魅力

时间:2022-02-25 06:16:23

作者:罗攀

人气:

来源:人民日报

导读:丝绸文化,时尚中绽放魅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李启正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5日 第 20 版)  核心阅读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丝绸不断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样貌也随着时代不断变化,释放出新的活力  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丝绸文化凭借其传统手工技艺的绿色理念,在时尚潮流中

  丝绸文化,时尚中绽放魅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李启正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25日 第 20 版)

  核心阅读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丝绸不断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样貌也随着时代不断变化,释放出新的活力

  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丝绸文化凭借其传统手工技艺的绿色理念,在时尚潮流中大展风采

  我们为世人提供的,不仅是作为面料的丝绸,更是体现着传承与创新的丝绸文化,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技术实践和文化创造的智慧

  一丝不苟、千丝万缕、锦上添花……汉语中有近百个和“丝”相关的成语,以“纟”为偏旁的汉字更是数不胜数。我国丝绸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出土的蚕桑丝绸文化遗存来看,“蚕纹象牙盖帽形器”距今约7000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经人工切割的蚕茧距今也有近6000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丝绸不断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样貌也随着时代不断变化,释放出新的活力。

  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丝绸具有生产过程长、技术难度大、艺术审美高的独特禀性。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通过复杂、细致和巧妙的程序,从自然生命中,提炼出优雅、柔和、飘逸的蚕丝,织制成巧夺天工、美若云霞的丝绸,为今人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和“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蜀锦、宋锦、云锦、香云纱、杭罗、缂丝、苏绣等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这些丝绸领域的文化遗产和当代生活、现代工艺相结合,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作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有2500多年历史的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模式,创造出“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效益。近年来,这一农业文化遗产进一步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推动传统桑基鱼塘更好地发挥效用,让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再比如,代表中国古代丝织技艺最高水平的“锦”,历经千年仍然活跃在当代文化艺术领域,不断创新传承模式。

  一是秉承传统工艺路线的同时跨界融合。前不久,在艺术展“非凡珠联 艺术之光”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宋锦代表性传承人钱小萍,用宋锦技艺表现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系列作品。在丝线光影中,原作人物形象的立体质感被凸显,显示出东西方艺术交融的魅力。

  二是创新技术手段,繁荣现代织锦产业。“锦”在丝绸中以编织复杂、色彩丰富而受重视。织锦工艺专家李加林发明了“五色交织法”,一改各国沿用了100多年的丝织图像表现方式和传统织锦生产方式,创造出4500多种色彩。他手中诞生了丝织长卷《清明上河图》、彩色织锦画《富春山居图》等现代织锦作品。

  此外,人们还通过改进丝绸生产方式,更好满足市场消费需求。沿袭600多年、被誉为丝绸界“软黄金”的香云纱,原本是集体劳动的结晶。传统香云纱的生产一般要数十名工匠同时操作,还要经历近一年时间的“三洗九蒸十八晒”。纯手工制作加上超长生产周期,几百年来,香云纱一直产量很低、价格昂贵。近年来,人们通过改进染织技艺,大大提高香云纱生产效率和产量,生产成本也随之降低,香云纱走进更多普通百姓家。

  时尚潮流一展身手

  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丝绸文化凭借其传统手工技艺的绿色理念,在时尚潮流中大展风采。以丝绸为重要面料的“汉服”“旗袍”“新中装”等,正引领着传统服饰文化不断创新。

  2014年,其根为“中”、其魂为“礼”、其形为“新”的“新中装”,作为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向世人展现中华服饰风采。近年来,“汉服热”逐渐兴起,“中国华服日”“国丝汉服节”等活动吸引不少年轻人参与,深受喜爱。随之而起的,是在海内外流行的“旗袍风”,如今,旗袍已演变为女性正式礼服。在这一服饰新潮流中,无论是凸显气质的新中装,还是宽薄飘逸的汉服、婉约的旗袍,丝绸都是不可或缺的材质——表现东方丝绸之美成为国际时尚。比如“寸锦寸金”的南京云锦,就是当今国际时尚界重要的中国元素。

  从世博会、国际电影节到国际时装周,以云锦华服为代表的中国丝绸正不断演绎着传统与新潮的创新融合,塑造并诠释着时尚“中国风”。与此同时,一系列植根传统的中国品牌孵化壮大,丝绸元素被应用在时装、服饰和家居设计中,古老的丝绸走上时尚产业之路。比如,创建于1919年的苏州东吴丝织厂、成立于1957年的南京云锦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的成都蜀锦厂,如今就化身创新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发展契机,演绎当代时尚生活。

  科技赋能丝绸新生

  与科技融合,为丝绸文化拓展新路,使其更好服务当代生活。近年来,桑叶茶、人工智能定制丝绸、“蚕丝硬盘”等丝绸创新科技和延伸产业不断涌现。经科学烘焙等工艺精制而成的桑叶茶,口味甘醇、清香宜人。人工智能“时尚设计师”可以通过对话方式,深入了解消费者性格特征和穿搭需求,结合流行趋势,设计独一无二的数字艺术丝巾。我国科研单位还研制出“蚕丝硬盘”,将蚕丝作为光盘一样的储存介质,在上面实现数字信息的写入和读取。

  技术更新迭代,拓展着丝绸的应用场景,丝绸检验技术标准的制定发布则不断增强中国丝绸的国际影响力。2014年,第一个丝绸国际标准由中国牵头制定并实施。该标准包含的生丝电子检测技术由中国主导科研攻关,并得到国际丝绸界认可,对提高世界各国生丝质量水平、促进丝绸经贸往来、提升中国丝绸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多前的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对东方的瑰丽想象。今天,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各国经贸往来、人文交流日益频繁,其中不少丝绸生产和消费国在技术品牌、创意设计、历史文化、营销品牌等多方面正在开展密切交流与合作,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再次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丝绸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华文明的文化标识。作为蚕桑丝绸原料生产和出口大国,我们为世人提供的,不仅是作为面料的丝绸,更是体现着传承与创新的丝绸文化,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技术实践和文化创造的智慧。放眼未来,古老的丝绸文化必将在传承和创新之路上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果对您有帮助,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
相关阅读
  • 布达拉宫文物保护收获气象支持

    布达拉宫文物保护收获气象支持

    拉萨1月23日电 (记者 赵朗)22日,布达拉宫管理处与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在拉萨签订《关于进一步提升布达拉宫保存文物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合作协议》。  协议提出,双方合作将开展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古建筑群雷电监测和雷电灾害的调查、评估、预警、防护合作研究,以及雷电灾害防灾减灾探索性实践工作,还将开展布达拉宫古建..
  • 上海木偶剧团新馆升级回归 申城再添海派文化“打卡地”

    上海木偶剧团新馆升级回归 申城再添海派文化“打卡地”

    上海1月23日电 (王笈)历经500多天的剧场修缮工作后,上海木偶剧团新馆23日正式回归沪上南京西路仙乐斯广场,同此间观众共同见证了海派木偶戏的“华丽转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上海木偶剧团 供图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19世纪上海开埠后,深受海派文化滋养的海派木偶戏逐..
网友评论
本类排行
相关标签
本类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Sitemap | CNZZ

中国公益文化网 Copyright@ 2020-2030 http://www.chinacce.net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