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绣于方寸之间的“青绣”也能美“出圈”

绣于方寸之间的“青绣”也能美“出圈”

时间:2022-02-23 20:06:55

作者:孙静波

人气: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标签: 图为 刺绣 扶贫 妇女 民族 

导读:图为撒拉族绣娘正在制作绣品。 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供图   青海海东2月23日电 题:绣于方寸之间的“青绣”也能美“出圈”  作者 祁绣娟  青海湖畔、日月山下,各民族欢歌笑语的喜人场景、藏羚羊在草原上恣意奔跑的生态画面……绣娘们将青海元素绣于方寸之间展现,来留住城市“记忆”。  青海

绣于方寸之间的“青绣”也能美“出圈”

    图为撒拉族绣娘正在制作绣品。 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供图

  青海海东2月23日电 题:绣于方寸之间的“青绣”也能美“出圈”

  作者 祁绣娟

  青海湖畔、日月山下,各民族欢歌笑语的喜人场景、藏羚羊在草原上恣意奔跑的生态画面……绣娘们将青海元素绣于方寸之间展现,来留住城市“记忆”。

  青海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绣娘们用针线表达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蒙古族刺绣、河湟刺绣、贵南藏绣、撒拉族刺绣、热贡艺术(堆绣)等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艺“青绣”开始焕发新生命力。

图为参加“青绣”比赛的土族绣娘。(资料图) 马铭言 摄

图为参加“青绣”比赛的土族绣娘。(资料图) 马铭言 摄

  “青绣”来源于生活,起初绣制在生活用品、生产用品上。青海刺绣分为六大类、17个类别、29种针法,绣品包涵山水花鸟、人物风景等,形式涵盖饰品、皮包、摆件等。

  选线、穿针,一根根绣花针在绣娘们的指尖不断翻转,一片片精致的绿叶图案纹样展现在绣布上……位于青海西宁市湟中区的中国青绣传承保护基地里,藏族绣娘邢应存忙着绣定制图样,像这样一件手工制品,一天可以绣三四件。“以前只会藏绣,现又学习了回族、撒拉族等民族刺绣技艺。”

图为藏族绣娘绣制唐卡。(资料图) 马铭言 摄

图为藏族绣娘绣制唐卡。(资料图) 马铭言 摄

  这其中,小挂件荷包让人眼前一亮,荷包的边部运用土族盘绣针法,荷包正中七彩祥云纹样是平绣手法,打开荷包,则是一对用堆绣手法制作的藏羚羊图案。

  “大多青绣工坊在乡村,采用订单形式。到农忙时节,大家去割麦子、挖洋芋,农闲时到工坊领订单,‘在家’实现就业增收。”青海省妇女手工制品协会会长陈玉秀说。

图为丹噶尔皮绣。(资料图) 马铭言 摄

图为丹噶尔皮绣。(资料图) 马铭言 摄

  据不完全统计,青海省季节性从事刺绣的从业人员达30万人次。31家省级“青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设立以来,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人民币,下同),直接带动5万多名民众就业,间接带动从业人员10余万人,人均月收入达2300元。

  稳定收入同时,“青绣”还包含了传承和创新。

  国家级非遗土族盘绣代表性传承人苏晓莉,是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会长,因热爱刺绣,2015年成立了刺绣公司,后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建起公司第一个“青绣”车间,并开展免费技术培训,吸引了一批80后、90后女孩回乡学习。

  为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产业发展壮大,开拓市场营销,2020年,青海省出台《“青绣”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2021年,“青绣”数字化总部经济平台投入运行,建立以海东市为枢纽、各市州联动、向全国延伸的“青绣”产业供应链体系。

图为现年60岁的绣娘席金莲正在制作绣品。 祁绣娟 摄

图为现年60岁的绣娘席金莲正在制作绣品。 祁绣娟 摄

  “搭上便车的‘青绣’工坊,订单也越多,又通过各级政府搭桥牵线及留学生推广,远销到了国外。”陈玉秀说。

  “绣娘们也紧跟时代,积极创新。例如把柳湾彩陶图样绣在荷包上,疫情防控期间,行业协会和传承人创作抗疫题材绣品,制作防疫香包。”苏晓莉说,目前“青绣”协会9人被聘为青海大学艺术系“智库专家”,为在校大学生开展非遗专题讲座;刺绣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线上直播开设刺绣课堂;素隆姑刺绣公司联合国内外设计师联合出品“青绣”国潮服装等。

图为蒙古族服饰上的刺绣。 祁绣娟  摄

图为蒙古族服饰上的刺绣。 祁绣娟  摄

  以前青绣在“闺中”绣,现在青绣搬到“舞台”绣,成为与青海“拉面经济”相得益彰的特色产业。(完)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果对您有帮助,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
相关阅读
  • 布达拉宫文物保护收获气象支持

    布达拉宫文物保护收获气象支持

    拉萨1月23日电 (记者 赵朗)22日,布达拉宫管理处与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在拉萨签订《关于进一步提升布达拉宫保存文物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合作协议》。  协议提出,双方合作将开展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古建筑群雷电监测和雷电灾害的调查、评估、预警、防护合作研究,以及雷电灾害防灾减灾探索性实践工作,还将开展布达拉宫古建..
  • 上海木偶剧团新馆升级回归 申城再添海派文化“打卡地”

    上海木偶剧团新馆升级回归 申城再添海派文化“打卡地”

    上海1月23日电 (王笈)历经500多天的剧场修缮工作后,上海木偶剧团新馆23日正式回归沪上南京西路仙乐斯广场,同此间观众共同见证了海派木偶戏的“华丽转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上海木偶剧团 供图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19世纪上海开埠后,深受海派文化滋养的海派木偶戏逐..
网友评论
本类排行
相关标签
本类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Sitemap | CNZZ

中国公益文化网 Copyright@ 2020-2030 http://www.chinacce.net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