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 204件青铜文物亮相贵州博物馆 展多元一体入华夏过程

204件青铜文物亮相贵州博物馆 展多元一体入华夏过程

时间:2021-11-16 20:12:46

作者:李骏

人气:

来源:中国新闻网

导读:贵阳11月16日电 (周燕玲)《多元一体入华夏:会稽与牂柯青铜文物展》16日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展,来自江苏镇江博物馆馆藏的154件吴地青铜文物与贵州50件(套)青铜器文物,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贵州鸡公山遗址出土,首次展出的商周时期青铜锛。 应腾 摄  青铜器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夏商周三代,中国青铜文明

  贵阳11月16日电 (周燕玲)《多元一体入华夏:会稽与牂柯青铜文物展》16日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展,来自江苏镇江博物馆馆藏的154件吴地青铜文物与贵州50件(套)青铜器文物,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

贵州鸡公山遗址出土,首次展出的商周时期青铜锛。 应腾 摄

贵州鸡公山遗址出土,首次展出的商周时期青铜锛。 应腾 摄

  青铜器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夏商周三代,中国青铜文明繁盛。此次青铜文物展通过用夏变夷、文化多元、华夏一统三个部分,展示商周至战国秦汉时期,地处华夏边缘的会稽和牂柯故地先民,在吸收中原青铜技艺后形成各自特色的青铜文化。

镇江国宝级文物青铜棘刺纹尊。 应腾 摄

镇江国宝级文物青铜棘刺纹尊。 应腾 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出的青铜器多种多样,不仅有酒器、食器、兵器,还有车马器及各类生活用具等,造型生动且花纹繁缛富丽。此外,展厅还有“青铜棘刺纹尊”等数件国宝级文物,以及首次展出的青铜锛、青铜手镯、提梁壶等文物,令人目不暇接。

观展人员用相机拍摄展出的青铜器文物。 周燕玲 摄

观展人员用相机拍摄展出的青铜器文物。 周燕玲 摄

  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表示,两地早期的青铜器个性多一些,秦汉统一后加强了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吴越会稽和黔中牂柯先后融入华夏版图,共性越来越多,所以此次展出的青铜器文物也显示出多元一体入华夏的文化共性,而吴国与牂柯都是中华文化主藤结出的瓜。

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文物。 周燕玲 摄

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文物。 周燕玲 摄

  铜壶、八足铜砚、铜鐎斗、铜樽……记者在展厅看到,秦汉时期后贵州与镇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文物不仅外观相似,造型、纹饰也基本上相同。

市民观看展出的青铜器文物。 周燕玲 摄

市民观看展出的青铜器文物。 周燕玲 摄

  “从祖源追认到文化认同,这是在吴国及牂柯故地都曾经上演的故事,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国因此凝聚,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此逐渐形成,并在这次青铜文物展中有清晰的体现。”李飞坦言,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是《多元一体入华夏:会稽与牂柯青铜文物展》试图回答的问题。

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文物。 周燕玲 摄

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文物。 周燕玲 摄

  正在贵州省博物馆参观青铜展的贵阳市民王德明说,这次展览让我们看到历史,也窥见了青铜器的艺术魅力。

秦汉时期后贵州与镇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文物。 周燕玲 摄

秦汉时期后贵州与镇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文物。 周燕玲 摄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中小学生也能对文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此次青铜文物展还设置了成语故事,例如秋风过耳、如获石田、心腹之患等吴文化成语小故事,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客厅。(完)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果对您有帮助,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
相关阅读
  • 布达拉宫文物保护收获气象支持

    布达拉宫文物保护收获气象支持

    拉萨1月23日电 (记者 赵朗)22日,布达拉宫管理处与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在拉萨签订《关于进一步提升布达拉宫保存文物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合作协议》。  协议提出,双方合作将开展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古建筑群雷电监测和雷电灾害的调查、评估、预警、防护合作研究,以及雷电灾害防灾减灾探索性实践工作,还将开展布达拉宫古建..
  • 上海木偶剧团新馆升级回归 申城再添海派文化“打卡地”

    上海木偶剧团新馆升级回归 申城再添海派文化“打卡地”

    上海1月23日电 (王笈)历经500多天的剧场修缮工作后,上海木偶剧团新馆23日正式回归沪上南京西路仙乐斯广场,同此间观众共同见证了海派木偶戏的“华丽转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上海木偶剧团 供图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戏剧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19世纪上海开埠后,深受海派文化滋养的海派木偶戏逐..
网友评论
本类排行
相关标签
本类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Sitemap | CNZZ

中国公益文化网 Copyright@ 2020-2030 http://www.chinacce.net
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关注微信